有鑑於2003年北美大停電,暴露出傳統電網的脆弱及電力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,中國大陸政府近年來對於提升電網的強固性、自癒性不遺餘力。而隨著各國紛紛喊出智慧電網口號,試圖將互動性帶入電網架構中,中國大陸也不落人後地進行電網資訊化作業,以期降低龐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訊亦無線通信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吳慶華指出,推動智慧電網布建,已經是中國大陸國家級的重點政策。 |
訊亦(Cinterion)無線通信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吳慶華引用中國官方數據指出,中國大陸1年的社會總用電量高達三兆五千億千瓦小時(KW/h),在輸電、配電、用電等環節持續改善,提升5%效率,即可節省價值達人民幣兩千億元的電力。因此,對於經濟飛快成長,用電基礎建設速度在後苦苦追趕的中國大陸而言,導入智慧電網除了節能減碳外,更具有提升電網穩定度的效果。因為發電與用戶端的負載必須時時保持平衡狀態,若用電端的需求大於供電容量,便會產生跳電狀況。
吳慶華進一步分析,事實上,導入自動讀表(AMR)只是實現智慧電網最基礎的一步,中國大陸國家電網目前除了每年採購一百多萬顆具備AMR功能的智慧電表外,同時也在配電端導入先進讀表基礎設施(AMI),以實現各種電力監控、需求回應等進階功能。因此,中國大陸的智慧電網商機,絕不僅於各種用戶端的智慧電表而已,用於發電廠、配電端的各種管理終端與數據採集終端,同樣存在龐大需求。
研華資深經理黃宜平則認為,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,智慧電網的核心概念,就是把資訊化的架構導入電網,透過各種數據採集技術取得原始數據,送到後端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、決策。因此,即便不是電力輸、配、用三大環節所需的硬體產品製造商,也不應認為智慧電網事不關己。因為當數據送到後端資料中心後,機房裡的設備就跟一般企業的機房相去不遠,這也是台灣資通訊(ICT)業者的拿手好戲。
然而黃宜平也提醒,電力產業終究有其獨特的標準與產品需求,因此,相關業者若想進軍智慧電網,必須先從掌握標準、鎖定市場區域兩大重點著手,讓自己轉型成能源資通訊(EICT)業者,方能有所作為。